彭玉莲收到村里送来的退热药

张连营在为患者看病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农村成了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的重点地区。连日来,亳州市全力做好农村地区医药保障和健康服务资源储备,推进分级分类医疗卫生服务,优化调配医疗资源,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资料图】

为老人上门发放退烧药

“彭大娘,我们来给你送退烧药了,请你收好。”1月5日下午,谯城区华佗镇小奈村新冠感染保障工作应急小分队来到村民彭玉莲家中,为她送来了免费的布洛芬。“家里没有退烧药,正在为这事发愁呢,没想到村里这时候送来了免费的药品!”72岁的彭玉莲感动地说。

据小奈村党委副书记许永梅介绍,截至目前,村里已经为591名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送去了退烧药,还有7名老人因暂时外出不在家无法上门派送。村里正在联系几位老人,考虑通过快递的方式进行邮寄。

“为保证退烧药及时送到老年人手上,我们成立了新冠感染保障工作应急小分队,制作工作台账。”许永梅说,另外村里还向村民发放了“党群联系服务卡”,上面有镇村干部手机号码,一旦接到村民就医求助,应急小分队就会第一时间将其送到医院。

据了解,我市共有65岁以上老年人65.57万人,按照每人发放三粒退烧药的标准,基本实现了“应发尽发”,农村老年人用药得到有效保障。

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

目前,全市共有1300家村卫生室、91家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个冬天,他们坚守农村医疗防线,为农村群众筑起“健康屏障”。

1月6日上午,在小奈村卫生室,医生张连营正在为患者看病,门口站了不少等待就医的村民。“现在发热病人数量有所下降,但咳嗽、胸闷、气短的患者多了。”张连营说,他们卫生室6名村医已经“满负荷”工作了将近一个月,每天都坚守岗位。

谯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原古井镇卫生院)院长李庆军介绍,2022年12月份以前,该院每天接诊五六名发热患者,政策调整后增加到每天50人,最高峰接诊约90人。为应对发热高峰,医院调整优化就诊流程,增加发热门诊和内科诊室数量,将发热病区床位数由20张增加到50张。全院89名医务人员,共有54人参与新冠感染患者的治疗工作。

同时,该医院积极对接医药公司,每天上报药品需求量,千方百计保证患者用药需求。记者在医院药房看到,药架上的退烧药、止咳药等药品品种多样,数量充足。“今天刚到了3000片成人退烧药和10000包儿童退烧药,市场上非常紧缺的新冠用药‘阿兹夫定’,我们也进到了20瓶。”药房负责人任飞说,现在医院已经告别了药品紧张的时刻。

据了解,2022年12月份以来,我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日接诊发热患者4400人,村卫生室平均每日接诊发热患者1800人,基本满足了农村居民就近就医的需求,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

打通重症救治“绿色通道”

面对数量激增的发热病人,全市乡镇卫生院积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打通救治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谯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下辖13个村卫生室,在发热病人就诊高峰期普遍遇到了药品短缺问题。医院紧急向各村卫生室下拨了1000元应急资金,用于购买退热药品。“情况紧急,我们直接将钱打给了村卫生室,手续回头再补上,救治群众是第一位的。”李庆军说。

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技术水平有限,难免遇到“疑难杂症”的患者。“我们利用医共体优势,积极与上级医院对接,建立线上会诊机制,提高救治能力,让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谯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武兰彬说,该院还利用医共体“绿色通道”,将重症患者及时送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

我市将救治关口前移,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重点人群、次重点人群、一般人群进行分类管理,通过1643个家庭医生团队,利用电话、微信群等形式,为辖区居民做好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常见病等问题的健康指导,让农村群众身边有“医”靠。

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兜底作用”,既避免了城市医疗挤兑,又为农村居民获取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焦虑,也打通了农村疫情救治“最后一公里”。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黄涛 文/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