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4月1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宝坻区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宝坻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健介绍了宝坻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情况。

近期,宝坻区出台了《宝坻区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主要包括营造政商关系新生态、制定服务体系新标准、实现数据共享新融合等12个方面,用不断“进化”的政策满足多样化的企业群众需求。

十二条措施共60款具体内容,其中35款都是宝坻区在改革创新上的“突围”。在区政府开设“亲清茶事”,区领导不定期与有关行业领域企业家沟通交流,共谋区域发展。建立区级领导包联机制,成立高铁宝坻站和宝坻南站片区开发建设等15个专项推动组,对重点任务实行“提级包联”。

宝坻区锚定打造“科创之区”,力争在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化。专门制定了“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起“科创中国”宝坻资源衔接站点,加强对雏鹰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指导服务。

宝坻区制定政策措施注重提高精准性,瞄准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为工程建设项目推出“一企一案”的精准服务,打通拿地环节堵点。仅8个工作日,就为波森商用车系统(天津)有限公司和中冶迈克(天津)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办理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让项目跑出“拿地即开工”的“宝坻速度”。

2021年,宝坻区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细化责任清单78条,全部按时保质完成,今年“升级加力”,推出了120条责任清单,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将区内182家企业设立为营商环境监测点,聘任37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全覆盖、多层次、广角度助推营商环境提升。在本市2021年营商环境评价中,宝坻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市“优秀”等次。从市场主体总量来看,截至目前,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近7.5万户,同比增长近23%,市场及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宝坻区持续深化“一制三化”改革,累计取消许可事项26个,减少申请材料534件,减少办理环节事项58个,缩减办理时限的事项513个;梳理免材料、免表单、免实物印章、免亲手签名等事项189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96项,“网上办”事项占比99.7%、“一次办”占比99.73%、“马上办”占比96.13%,平均跑动次数降低至0.7次。

宝坻区还在全市首推综合受理改革,654项事项实现“一窗无差别综合受理”。与北京通州、河北唐山、吉林长春等地实现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群众心事有人听、办事有人管、难事有人帮。向新开办企业免费发放电子印章,296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电子签章。

年内,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将建成通车,津侨国际小镇、华润工业4.0智能创新中心、“京津冀商务会客厅”等项目加快建设,“高铁新区”迅速崛起。新增城市道路66.47公里、管网189公里,维修改造农村公路近500公里,新建、改建九园公路等4条国省级干线公路,建成全市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宝坻正逐步成为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

宝坻区完善创新体系,推动金融服务前置定位关键科研成果、实体企业与科研平台协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并进。推出“揭榜挂帅”“科研众包”等有效机制,2021年,动力电池、智能装备、汽车配件三大产业产值增长21.4%,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18%。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600家,签约实体项目60个,已开工建设19个。宝坻区注重强化产业组织,推动中关村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产城人景文”融合发展。

宝坻区对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等实施“5+N”台账式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倒逼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二条”措施,既坚持有立足长远的大视野,更注重政策可操作、能落地,确保能更多更快惠及广大企业群众。(津云新闻记者 吴宏 摄影 戴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