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称为《规划》),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4月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氢能国际合作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氢能国际合作空间广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进程中,多国对氢能寄予厚望。以绿氢为例,它在化工、钢铁和水泥生产等高耗能产业中具有巨大的脱碳潜力。在难以实现电气化的领域,氢能的脱碳优势更加显著,如在铁路、船运等长途交通以及航空运输领域等。
近年来,有不少国家和组织发布了与氢能相关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和倡议,包括清洁能源部长级氢能倡议、氢能创新使命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全球氢能伙伴关系等,对推动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起到积极作用。未来,氢能将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此次研讨会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指出,“全球范围内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转型所实现的减排量约占与能源相关全部二氧化碳减排量的75%。交通运输部门实现净零排放对我们共同应对气候危机至关重要,同时可减少空气污染,助力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他呼吁各国投资清洁能源领域,“为了更好地摆脱新冠疫情的影响,步入新一轮发展,我们必须确保所有国家都会投资清洁能源领域,向净零排放未来转型”。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中国应加强开放合作,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国际化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表示,“近20年来,绿氢的发展一直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作的重点。”她称,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不仅要同时拉动供给侧、需求侧的双增长,也要打造地理集群,在多个区域形成因地制宜的产业生态,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推动绿氢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绿氢的发展也将会给可用可再生能源禀赋好、副产氢气多的地区创造优质的就业岗位,带来低碳转型和包容性增长的新机遇。
此外,中日韩三国是全球氢能产业发展领先国家,与会专家纷纷表示今后三国在氢能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合作空间,应加强产业、技术、标准和人才等多方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高度重视氢能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万钢指出,氢能规划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全新里程碑。他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氢能产业纳入国家碳循环体系,这包括: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国家碳循环体系机制作用,打造氢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强化绿色氢能消费引导,探索构建绿氢碳足迹证书制度。
阿奇姆·施泰纳说:“2018年我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首次正式访华期间,有幸在北京乘坐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科学技术部、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的‘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下,北京和佛山都是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的示范城市。那时,中国只有35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如今,这一数字已经翻了一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称,燃料电池车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的逐步提升到实现较大突破的质变过程。氢能《规划》将对推动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阶段要坚持安全为先,构建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布局多元应用,重在开展试点示范,坚持“小步快走”,这有利于产业走稳走实走远;坚持开放合作,构建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他表示,未来希望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继续加强在氢能领域及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共同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与会中方代表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将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积极有序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互利互惠原则,积极拓展氢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中方代表认为,现阶段落实氢能规划,要以系统视角统筹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关键、补短板”持续推动关键核心科技创新,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氢能产业链布局,“区域协同、场景驱动、机制创新”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环境,加速氢能及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探索氢能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坚持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开放合作,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形成国际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记者何诗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