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这个暑假,文博游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北京故宫博物院4分钟内4万张门票约满售空,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天四个整点放票瞬间秒空,甘肃博物馆一改周一闭馆惯例,连轴转接纳参观者......当一座座博物馆相继成为城市“最红”打卡点的时候,有个名字却很可惜地难觅踪影,它就是浙江博物馆。

不是浙博不够好,它是国内首批一级博物馆,也是十大博物馆之一;也不是浙博不够强,它有良渚玉、龙泉瓷,还有《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卷,个个都是国宝级文物。浙博的痛点在于“小和散”,“小”说的是老馆区孤山馆区,因为地处西湖核心景区无法拓展,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体量,让十万余件珍贵藏品只能陈放于库房,无法与世人见面;“散”说的则是新老两个馆区的距离,2009年浙博武林馆区建成,虽然缓解了藏品陈列面积不足的问题,但两个馆区相隔数公里,无法形成合力,尤其是武林馆区所在的西湖文化广场,科技馆、电影院、自然博物院一字排开,夹杂其间的博物馆存在感极弱,以至于10多年下来,很多市民游客还不知道那里还居然有个浙博的分馆。

博者,广大也,博物馆之博,不光在藏品之广,也同样在建筑之大,如果说前者是浙博之幸的话,那么后者无疑是浙博之痛与之憾,而从今天起,浙博将彻底告别这个“痛与憾”。

8月29日,杭州钱塘江畔258亩土地上,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开放,这是一处由四个“首”字号场馆构成、规模空前的文化地标: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全国首家全面智慧化省级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文学馆浙江文学馆,再加一个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四馆一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相当于45个标准足球场。

“大块头”有大能量。浙博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万平方米,十万藏品终于有了完美的保存和陈列条件;浙图建筑面积是8.5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六层,设置各类主题阅览室,首批配置各类文献30余万册(件)等等。

“大块头”更有大智慧。开放第一天,浙博镇馆之宝的“万工轿”终于成为常设展品,在“伊人红妆”主题展厅华丽亮相。有了硬件的加持,才有软件的提升,浙博之江馆一口气推出13场展览。《浙江一万年》通史陈列,展示浙江宏大历史,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从青瓷、海洋、宋韵、书画和名人文化等视角,彰显浙江的精神文脉,9个功能拓展和体验陈列,既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又兼备科技感和体验感;浙图之江馆有机融合数字图书馆、智能建筑等技术,漫步其间,可以在人文艺术空间研讨讲座、在文山艺海探寻艺术,也可以在影印本古籍区谈古论今、在书之迷宫中寻找童趣;浙江有241项国家级非遗,19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均居全国首位,3.5万平方米的非遗馆,展示着灿若星河的浙江非遗,打造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开放共享的文化空间;在浙江文学馆,从魏晋的谢灵运、王羲之,到唐宋的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再到近代的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你可以在这里邂逅一个个灿若星河、文气十足的故人与故事。

之江文化中心

作为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是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标志性项目。“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年来,浙江接续推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自信促文化繁荣,在“8项工程”之一的文化阵地工程,浙江高标准建成了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音乐学院、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累计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农村文化礼堂,创新打造城市书房、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文化阵地矩阵等等,有形的建筑让无形的文化更加可感可知,更能浸润人心,在推进文化强省中不断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可以这样畅想,从今天起,之江文化中心将成为西湖、西溪、大运河和德寿宫之后,杭州的又一个打卡景点,徜徉四馆、评古论今、看物思人,渡过充实与美好的一天;我们更可以这样畅想,从今天起,杭州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文博旅游线”,城西的良渚、城北的刀剪,城南的丝绸茶叶南宋皇城,再加上之江“四馆”,在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中寻找“浙”里的独有气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