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首次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拥有“时间银行”个人账户的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所获得的“时间币”可自用或转赠,一定数量的“时间币”可用于日后兑换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时间银行”,通俗说是一种社会互助合作模式,通过“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撬动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当然,不同的“时间银行”有不同侧重,如有的是偏重于社区服务,有的是专注于养老服务。

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此背景下,创造性地发展“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模式,正是对养老压力的积极应对。它一方面,有利于鼓励全社会参与养老自愿服务,弥补当前养老服务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推动这种服务产生的资源在个人、家庭、社会间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可以说,“时间银行”储蓄的其实是爱心和养老资源,本质上是一种“自助自惠”。

北京在全国首次明确“时间银行”兑换规则,是将这种模式导向制度化轨道。像志愿服务时间达到1万个小时,也即1万个时间币,就可为自己及家人兑换相应的养老资源,这就给了社会明确预期。为解决弄虚作假问题,有关方面已明确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服务采取智能化监管,并对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这是一种必要的公信力保障。

作为全国首个“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落地方案,北京的行动具有一定的探索引领价值。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居全世界之首,有效应对养老压力,没有现成经验可复制,必须依赖未雨绸缪的创新。当北京走出第一步,其他地方也不应该再观望。(朱昌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