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霍相博。

2月12日开始,张家口下起大雪。雪花如絮,纷纷扬扬,装点着这座冬奥之城。

雪中的张家口是什么样的?第二天雪刚停,我和同事便从媒体接待中心出发,前往张家口市的标志性建筑——大境门。

最先看到的,是“大好河山”下的冰墩墩和奥运五环。灰色城墙的映衬下,“白白胖胖”的冰墩墩正向全世界招手,憨态可掬。不远处,是同样引人瞩目的“志愿蓝”——城市志愿者们早早就开始了清雪工作。

这些志愿者,大多都是在校大学生。为做好城市保障,他们春节期间选择坚守岗位。刚下过雪,寒风格外凛冽。然而有的志愿者已经摘掉帽子,拉开了衣服拉链。尽管手指已冻得通红,但一个个干劲儿十足、热火朝天。

大境门内同样热闹。赏雪的市民中,两个女孩穿着红色汉服,漫步在雪间;几个小朋友在雪地里踢起了足球,摔倒爬起后都顾不上拍掉身上的雪;几个阿姨在雪中“打卡”拍照,把按下快门时惯常呼喊的“茄子”,笑盈盈地换成“一起向未来”。

岂能无感?雪中所见真切地告诉我,冬奥会已深深融入张家口市民的日常生活。

堡子里是张家口城市的“原点”与“根脉”。在这里,冬奥元素同样满满。

随处可见的冬奥标志自不必说。古朴的屋檐下,随风摇曳的大红灯笼留着一抹积雪,像极了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暗红色的窗框围着几近透明的玻璃,再往里看,红红绿绿的花草中间,摆着一只冰墩墩。

据记载,堡子里建于明宣德年间,有近600年的历史,现存文物古迹达700余处。作为“张库大道”的起点,张家口曾是商贾云集之地。他们在堡子里办起票号、钱庄,安了家……至今留存的一间间院落内,精美无比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古迹,兼收中外风格。

意兴所致,无意中“闯入”一座宅院。一位老人正与来客聊天,手臂里夹着扫帚。院里的雪已经清扫干净,几只猫正玩着红色的棉门帘。

“这么早就扫完雪了?”

“扫完了好啊,好安心看比赛。”

“看这样子,没准一会儿还下呢……”

几句家常闲聊,依然绕不开冬奥话题。

不久,雪果然又簌簌下了起来。我拦到一辆出租车,正待拉开车门时,才发现身上全是雪,赶紧拍了拍。

“不要紧不要紧,外面下得大,赶紧上来暖暖。”司机师傅在车内招手,地道的张家口口音透着融融的暖意。

快到媒体接待中心时,司机师傅突然笑着问:

“你们是记者吧?”

“嗯,是。”

“那可好呢,报道报道我们张家口吧!我们张家口好地方不少,人也热心,就是自己不会表达。这一开冬奥会,大家劲头儿可足啦!”

其实在近一段时间的采访中,我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张家口正用“一座城的盛意”拥抱着这场冰雪盛会。

在张家口市万全区,每天都有车队将400多种(近10吨重)新鲜食材运往古杨树场馆群。在距张家口市中心15公里的洗衣车间内,洗涤机、烘干机、烫平机正加紧运转,为张家口冬奥村及赛区22家签约饭店提供干净、整洁的纺织品。53000多名城市志愿者顶风冒雪坚守岗位,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提供暖心而周到的志愿服务。就连市区的出租车司机,也都统一配发了工装,进行了专业的服务培训。

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劲,全力保障张家口赛区赛事顺利进行。城市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与奥林匹克的连接,散发着无尽的冰雪魅力。

山美水美人更美,雪美冰美冬奥美。通过冬奥会,世界已经感受到了张家口的心意,体会到了张家口的诚意,看到了开放自信的中国之美。 (河北日报记者霍相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