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左二)
1月29日,我比报社报道团队提前三天来到张家口媒体接待站。
我的身份,不仅是作为冬奥报道组的记者,还是2022张家口媒体接待站的辅助工作人员。
当北京冬奥会遇到中国春节,媒体接待站会有怎样的特别安排?来自南方、很少见到冰雪的记者会关注冬奥会的哪些方面?普通人面对冬奥,又有哪些梦想?
张家口媒体接待站,主要服务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非注册但具有正式记者身份的媒体从业人员,向他们提供符合奥运会举办城市规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新闻信息服务和媒体公共服务。自2月1日正式开放运行以来,媒体接待站每天都处于忙碌之中:安排采访线路、文化展演、非遗展示……
“张家口媒体接待站报名的境外记者主要是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瑞典、挪威等的驻华记者,境内媒体则涵盖了全国28个省区市。”在媒体接待站工作人员徐帅眼中,媒体报道是奥运会主办城市及国家向世界展示其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每当媒体记者提出联系采访对象、安排采访事宜等需求时,虽然按照规定是两日内回复即可,可实际不到半天时间,徐帅就已经给申请记者作出了答复。
迅速、周到、热情——张家口媒体接待站承担着综合服务、运行保障、餐饮服务、采访安排、记者住宿等多方面的工作。“为接待站的媒体记者提供最好的服务”,这是徐帅等人尽全力在做的。她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把张家口的独特魅力向全世界展现出来。
冬奥会的到来,让塞外山城张家口从各个层面进入到境内外媒体关注的视野中。
氢能,作为最清洁的能源,在北京冬奥会上被广泛应用。除火炬全面使用氢能外,在冬奥会各赛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实现了大规模示范运行。开幕至今,千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以零故障、高标准、高质量、高出勤率完成接驳任务,成为当之无愧的冬奥“黑科技”,深得司机、志愿者、国内外运动员好评。
“氢能汽车每车每百公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多少?”2月8日,在张家口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吸引了香港媒体记者的关注。
本届冬奥会投入一千多辆搭载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是全球首次大规模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接驳工具的重大尝试。相较传统能源车辆,氢燃料电池车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7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不过,从燃油车到氢能车的跨越,并不是简单地从“烧油”变为“烧氢气”,背后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技术、多重耦合安全技术、全气候动力电池技术等一系列最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冰雪为媒,共赴冬奥之约。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成为中国向世界集中展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一个窗口。
而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如何尽情展现美好生活和冬奥激情,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最快乐的事。这不,冬奥开在家门口,张家口市东方苑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雪童忙碌起来,积极带领社区居民创建冬奥示范社区。这个春节,多了浓浓的冬奥味儿。
2月13日,雪花飞舞,东方苑社区里随处可见冬奥体育项目的彩色雕塑、冬奥知识展示牌等冬奥元素,居民纷纷来打卡拍照。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身着新衣的社区合唱队队员们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们社区还配备了桌面冰壶、滑雪模拟器等运动装备,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冰雪运动。”王雪童开心地介绍,社区定期组织奥运英语角、奥运知识大讲堂、全民健康义诊等活动,并组建了由在职党员、大学生志愿者、退役军人、退休居民等群体组成的6支“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便民服务,将冬奥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冬奥社区,到处展现着冬奥城市的动人风采。
“我眼中的冬奥,是拼搏、奋进、快乐、友谊。我心中的冬奥社区,也正符合这样的主题。”王雪童谈及自身体会时表示,要以冬奥为契机,带动社区居民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体育锻炼,打造团结、友爱、和谐的社区,让冬奥精神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