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反复,多地目前已全面强化疫情防控工作,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保障情况如何?当前多地疫情形势严峻,是否将对未来消费构成制约?

在3月17日商务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同时,中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见效,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根据商务部监测,近期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供应充足,价格稳定。3月16日,36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粮食价格比一周前上涨0.4%,食用油价格与上周持平。猪肉、蔬菜价格分别下降2.7%和0.3%。

高峰表示,针对当前国内疫情多发频发的情况,商务部加大与有关地区协调联动力度,做好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监测,协助组织货源供应,根据需要帮助重点地区建立联保联供机制,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对接蔬菜生产大省、输出大省,强化产销衔接,巩固已有进货渠道,保障总量供应充足。

记者从承担沪上蔬菜供应70%的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3月1日至14日其供应蔬菜总量11余万吨,混合均价5.28元/公斤,绿叶菜价格平稳。尤其3月13日、14日连续两天日均蔬菜供应量超9000吨,创近期新高。

根据上海蔬菜集团的数据,3月其上市供应总量白条猪11.3万头(日均8000头以上),同比增长55.82%,成交均价每公斤15.20元;同比下降17.14元,降幅为53%。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从蔬菜价格看,由于蔬菜种植周期短,价格较难形成长期持续上涨的态势,当前各地蔬菜供应地区生产平稳,不具备蔬菜价格短期大幅波动的市场基础。从食品价格看,由于当前外部环境波动,部分粮食和农产品的进口面临冲击,全球粮食价格也存在波动风险。因此短期看,部分品种的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可能会在国内有所波动,但长期看,中国粮食实现了连年丰收,产量总体充足,不会造成长期的价格上涨。猪肉价格则有触底可能,未来上涨的概率和持续性值得关注。

高峰表示,商务部将密切跟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市场保供的有关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生活必需品“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末端配送,切实保障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26亿元,同比增长6.7%。

高峰表示,今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呈现稳步恢复态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基本生活消费保持平稳。从品类看,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日用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9%、11.4%和10.7%。从业态看,限额以上单位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2.8%。

二是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家电、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9.5%、12.7%和11.1%。北京冬奥会带动冰雪消费,部分电商平台冰雪运动类商品销售增长50%以上。

三是餐饮消费较快恢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8.9%,增速比商品零售快2.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0.1%。

四是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2.3%,占社零总额比重为22%。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倍,占新车销量比重达17.9%。

五是消费价格总体平稳。1-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8%,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1.4%。

亮眼的消费数据离不开一系列商务政策的支持。例如,为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商务部举办了“2022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还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消博会、汽车嘉年华、家居消费季等各类促消费活动。

针对近期疫情对消费恢复影响的担忧,高峰坦言,近期国内疫情多发频发,给相关地区消费恢复带来了一些制约。“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见效,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