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梅里斯区推出“反向扫码”创新举措受到公众关注。该区一方面将无智能手机的老人、孩子信息生成二维码并制卡发放到个人;另一方面,扫码程序提前安装到公共场所值守人员的智能设备中,解决了过去无智能手机老人、孩子核酸检测和进出公共场所时不安全、不高效、不便民的问题。目前该功能已在该区公共领域全覆盖。(据《北京青年报》4月9日报道)

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说无“码”寸步难行一点也不夸张。而对于“一老一小”等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来说,看似简单的扫码,有时却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梅里斯区推出的“反向扫码”举措,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加人性化,传递出了便民、利民的民生温度。

二维码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扫码”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在现实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有能力搭乘上信息技术的“快车”。一次手机实名认证,可能会把取钱的大爷憋得面红耳赤;一个手机支付码,可能会让买菜的大妈挠头不已……一些群体习以为常的便利,对另外的群体来说有时反而是不便。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要求人人亮码、处处扫码,那许多人就只能望“码”兴叹。“反向扫码”,这看似不起眼的一项小举措,折射出的却是一个事关民生的大问题:实现高品质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

把“你扫我”变成“我扫你”,与其说是技术层面的改造,不如说是服务理念的提升和服务措施的细化。制作成千上万二维码卡片并发放,对于一个区而言当然比较繁琐,但相较于给大家带来的便利、省下的时间,这点工作量又算得了什么。推出类似这样的举措,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需要的是擦亮为民初心、改善服务态度。近几年,为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许多地方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有的地方的办事单位,有意多保留了一些线下渠道、人工窗口;比如,有的地方的服务大厅,免费提供轮椅、老花镜、医药箱等便利老年人的工具;再比如,有的地方针对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和残疾群众,开展代办员“跑腿上门服务”。这些做法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原因并不复杂——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瞄准他们的痛点难点关注点。

政务服务的任何改进,目的都是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舒心。特殊情境下的“反向升级”,免去的是许多人的尴尬和不便,收获的是全社会的点赞和掌声。期待各地都能读懂“反向扫码”里的民生温度,从中受到感染、受到启发,推出更多以人为本、群众认可的好举措,让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张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