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长者颐年卡,24小时核酸。”日前,记者乘公交车时,正遇上林爷爷用颐年卡刷卡、验码乘车,他开心地向记者介绍道,过去走人工通道还要去找工作人员核对年龄,现在直接刷卡核验身份和核酸检测结果,方便、快捷了很多。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养老福利正在惠及老年人。林爷爷所说的颐年卡,就是一个全新的智能化载体。颐年卡全名智慧养老颐年卡,主要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定位长者养老服务需求,并通过整合市内涉老服务载体,实现养老服务全领域应用。目前,颐年卡已具备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等8项敬老优待、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及资格认证等功能,同时,也在逐步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券、长者助餐结算等智能化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智慧养老颐年卡已惠及全市近82万长者,覆盖80%以上的在深常住老年人。
深圳养老福利保障优势,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高龄津贴方面,深圳7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可享受每月200元至1000元的高龄津贴,标准居全国前列;年满60周岁的户籍老年人,可享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地铁,免费进入全市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在全市各医疗机构看病可享受优先窗口和通道服务等8项敬老优待,覆盖范围和优待年龄居全国前列。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下降,老年人群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特别是交通事故、意外跌伤等事故。为提升老年人保障水平,2010年,深圳市民政局联合保险公司,在全国首创80岁以上户籍高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项目,突破保险公司的承保年龄极限。项目由政府为老年人投保,出险由保险公司提供理赔,老年人的抗风险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目前,深圳市政府已将保障人群范围扩大至60岁以上户籍老人,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政策扶持,开创“社会多元供给”新局
百花齐放的多元养老供给,离不开前瞻布局和政策扶持。
2011年,深圳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制度,设置了新增床位资助、护理服务资助、医养结合资助、等级评定奖励、机构责任保险资助等5项资助,各项标准均居于全国前列,有效地激发了民办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产业的热情。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原特区外街道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区级养老院公建民营改革、市级养老机构新型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大型企业有序进入深圳市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出一批本土养老品牌。
2020年,深圳市民政局联合10个部门出台《深圳市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涉及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51条,涵盖用地、规划和建设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医养结合政策,运营资助政策,培训补贴政策等六方面,吸引了大量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领域,让深圳养老服务从“政府兜底保障”迈向“社会多元供给”新局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
近年来,深圳通过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供给体系和监管体系等,确保兜底养老服务保障有力、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及、非基本养老服务充分发展、养老产品服务丰富优质,让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安享幸福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深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养老保障和服务仍在不断探索和开拓中,未来将紧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和老年人口发展关键“窗口期”,聚焦群众关切,高标准、高站位谋划“老有颐养”新局面,聚力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数说深圳养老
●建成74家养老机构,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12546张,较2010年底增长348.7%。
●建成26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个“四级服务网络”示范街道、149家社区长者服务站。
●建成长者饭堂和助餐点400家。
●发放智慧养老颐年卡近82万张,覆盖八成在深老年人。
●2019年10月起,扩大领取高龄津贴的老年人范围,为7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发放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居全国前列。
●实施8项敬老优待,覆盖范围、优待年龄居全国前列。
●全市共有近4万名老年志愿者、600多支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记者 罗凯燕 通讯员 张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