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介绍,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为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

并且,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时隔多年终于实现正增长。

制造业比重有多关键?

为何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为制造业比重)的上升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呢?

制造业比重是指制造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占比,是衡量一国制造业发展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制造业比重从2011年起不断下降,2011年,我国制造业比重为32.06%,而到了2020年,已降至26.18%。

一方面而言,制造业比重下降,包括从业人员的比重降低,是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工业化发展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但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存在过早、过快的问题。

我国制造业比重于2006年(比重为32.5%)开始下降,当时人均GDP为3069美元(2010年不变价),2011年制造业比重开始快速下降时,人均GDP也仅为4972美元。

相较之下,美国制造业比重在1953年后下降,当时人均GDP已经达到1.7万美元(以2012年不变价);日本与德国制造业比重下降时,人均GDP也分别达到1.9万美元与2万美元(以2010年不变价)。

2011年至2016年,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64个百分点。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其下降速度也较快。

比如,美国制造业比重峰值为1953年的27.6%,1980年完成工业化,制造业比重为19.5%,27年间下降了8.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日本制造业比重从1994年至2002年这9年间,仅下降2.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28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造业比重先是经历了缓慢上升,在2006年达到阶段的峰值,为32.45%,此后便不断下降,在2014年后降至30%以下,2019年与2020年更是降至27%以下。

而根据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杜传忠的研究,中国的制造业比重应保持在28%至32%这一区间范围内才比较合理。

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过去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产业升级冲动、要素成本上涨压力、产能过剩等阶段性影响,也与服务业发展滞后、“去产能”政策、人口结构转变等因素有关。

那么,到了2021年,为什么我国制造业比重会提高呢?

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而另一方面,有赖于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即PMI指数)是观察制造业走势、判断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先行综合指标,50%是制造业PMI的分界点,当PMI大于50%时,表明经济处于扩张阶段;相反,当PMI小于50%时,经济则处于收缩态势。

202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PMI皆大于50%,且保持较快增势。反映出高新技术制造业新订单数量的增加、生产扩张、雇员数量增多、配送时间加快、原材料库存增加等良好态势。

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反映在具体行业上。2021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2020年增长24.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也都分别增长17%、18.3%、18%。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54.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纯电动汽车产量达到294.2万辆,同比增长1.7倍。

积蓄已久的爆发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顾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这一路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1998年是一个节点。之前,中国制造物美价廉,但在技术上更多是模仿和跟随。1998年金融危机,令中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被暴露出来:中国制造业缺乏相关技术与装备,大部分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的产品仍依赖进口,而低端制造业又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1998年后,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得到支持。高技术产业开始发展,高新技术生产企业数从2000年的9835家,增加到2014年的27939家,翻了约2.84倍;主营业务的收入也从10050亿元,增长至127368亿元。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药业发展最为快速,2014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57050.1亿元,是2000年的15.25倍。

2015年,中国制造业再次遇到转型节点。

《中国制造2025》开始实施,这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于片面追求制造业规模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如何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是关键,如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重点。

也正是这个战略,决定了当今的中国制造业能够在疫情洪流中逆势而上。2020年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1%,相比于2012年提高了5.7%。

根据《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15年至2020年,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由105.78增长到116.02,创新能动活力提升,与第一、二阵列国家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2020与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贸易争端压力,中国制造业稳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佳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城市开始领跑。

比如外界印象中服务业发达的上海,2021年成为国内首个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60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11.7%。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生物产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9倍、16.1%和12.1%,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8倍、12.2%和7.4%。

但先进制造业的赛道上竞争也尤其激励。2022年开局,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先进制造业成为重要发力点。相信“十四五”时期,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将全面提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