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生和家长对义务教育后“普职分流”高度关注,2月23日,教育部作出回应: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非常必要。未来,“职教高考”要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以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

定调:“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一些地方“两会”上有代表和委员建议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将分流时间延后至高中教育阶段结束,以及呼吁理性推进“普职比”。他们认为,过早分流和评价,容易导致晚熟的孩子遭遇错误评判,而有些地方在执行“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中采取“一刀切”“划线分流”策略,导致中考之难堪比高考。

对此,教育部在2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公开回应。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坚持普职分流非常必要。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和通道,同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带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有积极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也表示,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教育进一步普及,普职分流的时间向后逐渐延迟是一个规律。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因而,让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去接受职业教育,有其必要性。

焦虑:中职教育出路是否有限

“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中职,部分代表委员的建议反映了家长心声,但取消中考普职分流,将高中全部建设为普高的想法忽略了两个基本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一是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接受普高教育,二是没有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生一直被教育成为学术型人才,忽视了劳动技能的培养,于发展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无益。

“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中职教育,主要出于两点考虑,其一,给适合学习技能的学生提供技能课程,而不是学习自己不擅长的学术课程;其二,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为未来成长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打基础。”熊丙奇表示。

事实上,让中小学生和家长欣然接受中职教育并非易事。这与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有关,尚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普及化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社会与个人对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这是一个就业难、薪资低、出路少的次等选择。

“我们也注意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高质量、普及化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陈子季表示,教育部将积极推动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健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因素,一方面,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中职教育自身办好,提升自身的质量,在“普职融通”上下功夫。

调整:增加升学机会和发展通道

今年教育部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打开学生的成长空间。

据了解,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现2023年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品牌专业。计划通过这些工作,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1000所左右的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示范带动中职教育整体管理规范、质量合格,引导学生家长理性选择。

同时,还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目前全国专升本的比例已达 20%,下一步我们将力争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陈子季说,“总的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顶层设计上理顺整个职业教育链条,在职业与教育之间架起立交桥;打造‘素质+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率与从业质量;围绕岗位技能,构件基于工作的系统化课程。”前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全国教育科研先进教师陶华坤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是描述其理想中的职业教育格局。(记者 王立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