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现任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团合肥市委兼职副书记。先后获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队领军人物、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安徽省特支计划,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业奖·科技创新特别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资料图】

从学霸到创业者

2008年的夏天,靠推着三轮车卖水果、给中学生当家教,生长在农村的刘海峰利用高三毕业的暑假攒够了费用,走进了心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

2012年,刘海峰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是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本科毕业后,刘海峰在中国科大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联合培养下完成了硕博连读。

“在中国科大,很多学生会选择学术发展路线,但是我更想做产业。”刘海峰告诉记者,“我更关注那些凝聚了众人多年心血的科研成果最终去向何方,更关注科技应该如何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注科技如何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毕业之际,刘海峰得知“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市成立,便毅然选择回到合肥市,担任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化负责人。2017年9月15日,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刘海峰担任董事长兼CEO,28岁的他成为这家新兴企业的负责人,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工作中。

为什么选择类脑智能领域?刘海峰解释道,类脑智能是下一代人工智能,是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领域,是能否获得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竞争主导权的关键因素。“在中国科大,耳濡目染着大师精神,孕育了我的家国情怀,我希望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从“0”到“1”

28岁从校园出来就担任董事长,这对刘海峰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怎样让技术从“书架”走上“货架”?怎样确定合适的赛道去转化生产力?怎样为企业发展准备充足的“粮草”?公司发展四年多时间,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中科类脑一方面积极探索前沿技术,一方面深入产业一线观察用户的需求痛点,并以商业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转化。

2019年,刘海峰选择了能源领域这个赛道,与省市电力公司、国网电科院和电力产业创新公司展开密切合作。截至目前,中科类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已在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等领域,落地了超过上百座变电站、上千个输电检测点,遍布十余个省市。2020年,该公司完成了上亿元A轮融资,还上榜了“2020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

公司员工数量从个位数发展到了两百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获得了2020年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1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技术奖一等奖;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级项目,并获得工信部重点推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刘海峰认为,这是从“0”到“1”的转变。

从难到“燃”

“其实创业挺苦的。”刘海峰向记者讲述了A轮融资的经历,“前前后后我谈了不下100家机构,有时候要跟对方谈到凌晨。不断地被质疑、被批评,我们就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刘海峰坦言,创业路上经常遇到各种难题,但并没有消磨他的执著和热情,因为时代和城市给了他信心。

“我出生在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年代,而合肥又是一个将科技创新融入骨子里的城市。”刘海峰说,“政府领导来调研时,能说出非常专业的科技用词和行业现状,特别关心企业是否有困难、政府能提供什么帮助。”在刘海峰看来,合肥市在政策、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系统和平台,会有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扎根合肥市,反哺城市。

“类脑技术是世界各国都争相发展的。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类脑智能立足合肥,引领世界。”刘海峰说。(本报记者 黄 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