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新一批26个“国家森林城市”名单,滁州市名列其中。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全市森林面积741.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200万立方米,全市林业总产值545亿元,国家森林城市建设40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测评标准。
森林网络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绿化提质增量,2016年至2021年,全市新增人工造林104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社会各界参加义务植树1000万人次、植树株数3000多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90%以上;建成安徽最大国有林场群,面积150万亩,占全省1/3。城区绿化提档升级,中心城区新建、改建、提升各类公园绿地20个,新增城镇园林绿化面积736.26万平方米。生态屏障建稳筑牢,建设长江防护林30万亩,国家储备林10万亩,森林长廊700公里。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新增湿地面积4万亩,修复湿地4500亩,全市湿地总面积136万亩,湿地保护率53%以上。
森林健康体系更加稳定。森林两防成效显著,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5‰以内,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在省年度考核中均位居全省前列。
生态福利体系更加惠民。生态产品惠及大众,全市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皖苏两省携手共建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生态产业蓬勃发展,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苗木等“三树两木”,面积118万亩;培育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40家,省、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0个,家庭林场283个、合作社544个。
生态文化体系更加繁荣。市树市花进城入园,培育琅琊榆苗木10万株,栽培滁菊2万亩。宣传教育氛围浓厚,全市所有生态科普教育场所常年开展研学活动,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均达95%以上。
组织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支撑成果丰硕,建立南谯麻栎、全椒薄壳山核桃、凤阳樱桃和蓝莓4个博士工作站,林业科技专家大院43家、科研工作站12个。示范活动形式多样,全市上下广泛开展森林城市创建,累计创成国家森林乡村31个,省级森林城市8个、数量全省第一。
全媒体记者 包增光 通讯员 侯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