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七大政策组合中对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非常高。比如“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等。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的企业数量,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专精特新作为“领头羊”“排头兵”,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数据显示,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00多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余家。
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中小微企业总体活跃度有所下降,注册数量持续减少,注销超过一成。进一步分析,既有疫情等短期冲击,也有体制性的长期顽症;既有经营性问题,也有制度性因素,是多种矛盾问题叠加碰头的结果。
短期看,疫情反复、经济K型复苏、上游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激增,叠加拉闸限电、环保限产和运输成本飙升等,是导致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的直接原因。但深层次的问题是经营性和制度性等长期因素。首先是准入不公平、执法不公正、监管不到位,反垄断力度不大,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小微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其次是中小微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弱势地位,对上下游供应链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缺乏,现金流最容易出问题。同时由于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所限,企业治理水平不高,也为自身经营风险埋下了隐患;再次是缺乏长期性、落地性强的中小微企业顶层设计,统领性执行机构层次低、话语权不足,再加上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完善,一些政策出台“运动式”、执行“一刀切”,甚至误伤中小微企业。
从国际趋势看,德国、美国、韩国等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都在99%以上,并以科技型、制造业隐形冠军而著称,而且经历了过度倚重大企业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转型,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政策制度来看,德国、美国、韩国都制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法律,并成立了政策性机构来提供资金供应以及技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上也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从激励措施看,一方面通过提供创业平台、扩大资金资助范围和金额等方式为初创型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降低税负等方式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还通过支持人才引进、量身定制职业培训等方式为企业发展赋能;从财政方面看,这些国家把政府采购总支出的1/4左右从中小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为高成长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为创新能力强或遭受自然灾害的企业提供财政专项补贴。
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和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还牵动数以亿计的就业和家庭,是保民生、促共富的基本盘。激活“中小微”培育“专精特新”的关键是要在实施减税降费、缓缴税款和其他形式金融支持政策的同时,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协调性。
一要统筹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精准扶小帮微”可落地的“一揽子”配套政策,切忌“运动式”“一刀切”“撒胡椒面”,降准、再贷款、再贴现要直达实体企业,要针对不同行业属性、企业性质和经营状况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导向和杠杆效应;二要构建从政府到行业协会的落地执行机制,可由政府牵头以产业联盟、基金等形式对关键技术领域尤其是中小微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扶持,或支持由代表市场需求的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并由政府负责部门间的协调保障,打通产学研用的堵点,提升转移转化效率;三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重点是完善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配套帮扶政策,包括财政专项资金、技术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扶持、北交所引领等要服务于更多中小微科创企业,加快有条件企业积极上市,引导更多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为创新企业注资,通过加大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四要加强阶段性缓税与其它政策有效配合、减税降费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引导企业通过技术、产品的结构调整走“双碳”、技术含量高、增加值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还要积极发挥不同税种间的协调效应,发挥好增值税的留抵退税政策、企业所得税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合力,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健康发展;五要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特别需要完善和优化服务体系,在纳税、企业开办流程、跨境贸易等方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好企业家精神和合法权益,以稳定发展预期。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提升普惠算力供给水平,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力支持。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商协会的自治和协同作用,保障中小微企业权益得到充分考虑,以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出更多的独角兽企业。中小微企业也要坚定信心、坚守主业,抓住需求多元、消费升级机遇,发挥贴近民生、反应灵敏等优势,把握好资本规律和行为特征,主动对接新兴技术,打造更多创新爆款产品,切实增强企业发展活力。(隗斌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