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表明,创新具有集聚性,创新资源物理空间临近有利于知识外溢。当一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研发机构、人才、服务高度集聚时,随着知识共享和交流机会的增加,创新的溢出效应会明显增强,创新实现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正如“养蜂人的蜜蜂活动,会给果农带来好处”。
创新空间集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鲜概念,以纽约硅巷、伦敦硅环、剑桥肯戴尔广场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以集聚区承载创新力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我国,目前走在前列的是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湾创业广场、上海杨浦长阳创谷、成都菁蓉汇等一众创新创业集聚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早在2018年,榆林高新区管委会就已经开始谋篇布局发展非煤产业、切换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资源型城市高新区产业“转身”,并最终给出了以建设一流创新集聚区为非煤产业发展赋能,推动园区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答案。最近几年来,高新区集中有限财力物力,全力推进以高科大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承载区建设,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度,企业创业园正是坚持这一科学发展思维结出的硕果。
榆林高新区企业创业园位于榆林高新区南区,整体规划13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建设内容涵盖创业孵化器、标准化厂房、创业公寓、餐厅、沿街商业配套等设施。(标准化厂房为三层框架结构,设计有U型73米×60米、一字型74米×19米、一字型54米×19米三种类型;U型9跨,每跨8米,一字型10跨,每跨8米;U型层高一层6米,二、三层4.5米,一字型一层8米,二、三层4.5米;厂区间设有4900平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可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路演、会议、洽谈、办公、就餐等多种服务)项目一期高科大厦、标准化厂区、创业公寓等功能区已相继建成,二期14个单体建筑即将启动,标准化生产、创业公寓、创新企业聚集、产业服务和物流集散等五大功能实现聚合。
榆林高新区在企业创业成功引进了浙江大学-榆林智能自动化与智慧能源联合创新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榆林分中心、陕西省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市精细化工产业共性创新平台、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榆林)等一批重大科技战创新平台;吸引了航天706所、科比特制造、唯赛勃环保、雪浪数制等一大批母体型、旗舰型、链主式科技企业达成入驻协议;引进了颐高众创空间、黑马榆林城市产业加速器、陕西国正撮合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等一批新型创业服务机构;高新区企业创业园已经成为榆林市域内最具创新创业活力、最具创新创业氛围、最具创新示范效应的区域,并凭借其优势智力及要素资源在推动非煤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格局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1年7月25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与榆能集团共同建设的“榆林高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榆林首台“天熠”国产计算机下线仪式在榆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举行。中国航天科工、榆林能源集团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产线首期投资1亿元,年生产国产计算机5万台。
国内顶尖科创企业基地落户榆林高新区,不仅展现了榆林高新区吸引的潜力和魅力,更标志着榆林高新区在推动创新空间集聚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1年9月1日,榆林市2021年第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远景科技集团智能风机装备制造和储能电池制造一期项目开工仪式在榆林高新区举行,这是榆林市委、市政府一年内第二次安排在高新区举行全市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充分体现了榆林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工作的肯定,侧面印证了高新区在非煤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
据悉,远景科技集团(Envision Group)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集团旗下有智能风电科技企业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AESC、拥有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以及电动方程式车队远景维珍车队。远景集团在榆林高新区投资50亿元,分三期建设智能风机整机制造和储能电池制造基地,势必发挥智能风机和储能电池头部企业的聚集效应,在榆林高新区形成以风电、储能等为核心的高端绿色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2021年10月14日下午,第十六届榆林煤博专场活动——榆林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在人民大厦举行。论坛上,榆林高新区发布第二批园区机会清单,并正式提出以“一个基地、一个联盟、五个中心、四个平台”为目标建设榆横工业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依托榆林周边千亿级市场需求,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榆横工业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服务支撑“能源金三角”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煤机、化工、安全环保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榆林乃至陕西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通经济大循环中的“制造内循环”,实现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中高端提供重要支撑。
“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已成过往,高端低碳多元的现代产业格局已显露峥嵘。2021年,榆林高新区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大关,增长12.7%;火炬营业收入1150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总产值505.52亿元,同比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190.61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财政总收入67.19亿元,同比增长71.6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2亿元,同比增长23.89%,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指标任务超额完成,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氢能产业园、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一期、智慧云仓供应链等5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3.2亿元;全年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9000余万元、高新技术企业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1家、省级瞪羚企业(潜在)2家;发布《榆林高新区园区机会清单》两期,释放投资与合作机会480.4亿元;启动智慧园区安环体系建设;园区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推开……
榆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榆林高新区将继续加快推进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洁净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三大创新平台建设和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研究院、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榆林智能自动化与智慧能源联合创新中心、西安工业大学研究院、煤基高纯碳及石墨烯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助力榆林碳氢研究院、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提档升级;采取市场运作、分期开发的模式,重点与中电光谷、京东合作,引进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航天宏图等企业入驻产业园;建设能源化工产业大数据平台、能源化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能源化工安全应急大数据平台、榆林卫星大数据中心等项目;以“平台+人才”“项目+人才”“活动+人才”“伙伴+人才”四位一体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培育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团队,重点加强与陕西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西门子公司等有条件的企业共建基础研究团队,实现“教学-科研-就业-产业”人才培养的闭环。希望通过平台建设、数字赋能、招才引智等方式进一步为高新技术产业园积力蓄能,持续积淀高新技术产业园创新动力,充分释放其创新策源能力,发挥其在推动非煤产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推动榆林高新区非煤产业规模由“小打小闹”向巨额投资和规模化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靠煤、吃煤”向独立非煤产业发展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产权实体向多元产权混合所有制实体转变;产品挡次实现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图片来源:榆林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