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发布,《意见》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等方面重点工作。国新办近日就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也举行了发布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多年来,产业兴农、促进乡村发展也是人们一直探讨的话题。《意见》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要重点做好“三个着力”,即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着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此外还强调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谈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人们头脑里总会出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或规模化加工的概念与图景。但事实上,我国多元化的地貌和水资源分布特点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走向。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约60%的陆地为山地和高原。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仅为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东北地区人均可利用面积最为丰富,西藏、青海等地区人均可利用面积最为匮乏。据了解,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5个省份耕地占全国耕地的40%。山地多平地少,加上一些历史沿袭,一直以来我国小农经济占据主要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农业的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宜多角度透视产业兴农这个命题。

当然,耕地集中的地方宜规模化发展,但在耕地资源分散的地方谈农业产业化,并非一定意味着生产的规模化,或可以考虑加强组织服务以促进其规模化、促进分散的农业资源产生最佳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多角度透视产业兴农需首先认识到,农业产业化不仅意味着生产的规模化,而且意味着农业合作与服务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小农户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一些农业合作社的社会服务、组织能力远远滞后,小农户与农业合作社之间难以形成较好的利益共生关系。小农经济的弱点,就在于社会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对此,农业专家温铁军曾指出,日韩农业模式值得借鉴,即在农地规模难扩大的情况下,主要由合作社提供外部的服务来实现规模化。温铁军呼吁,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重点放在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外部规模化的服务,用这种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一观点值得探讨。提高农业、农民组织化程度,既利于克服小农生产的局限性,更利于农民的各种技能、素质与文化的提高。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振兴还是文化振兴,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分散的小农经济,加强农业、农民组织化,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其次,多角度透视产业兴农还需认识到,农业产业化不仅意味着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加长,还意味着多产业的融合与创新。《意见》提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当前各地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易于陷入产业同质化的误区。产业兴农要走出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形成各地差异化竞争格局,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应充分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自然地理优势价值等等,各地产业经济发展应立足于当地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要,致力于差异化发展。

再者,多角度透视产业兴农更需认识到,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是产业兴农之本。离开了生态,离开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谈产业兴农是本末倒置。产业兴农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科技兴农,如何实现科技与农业产业、自然生态、农民富裕的融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产业兴农最终还是要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期待我国的乡村振兴的产业兴农之路能成为真正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科技兴农、人文融合、求真创新之路。(何翠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