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比去年增长21%。自2014年起,教育部取消了考研的年龄限制,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大龄研究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然而,不少人反映,一些单位招聘、企业校招普遍设置了“报考年龄不超过28岁”“面向35岁以下招聘”等条件,年龄门槛直接将大龄研究生拒之门外,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

研究生考试,正呈现“高考化”,参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其中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所谓“大龄研究生”在研究生结构比例中逐渐提升。

企业在招聘时人为设“年龄槛”,固然有自身诉求考量,但其暴露出的用人观狭隘而功利。如今研究生毕业时“超过28岁”渐成趋势,企业“28岁以下槛”或者“35岁以下槛”,一来是挡住“育龄女员工”,二来是互联网企业有“招聘低龄码农”的诉求,互联网大厂流传着“码农35岁面临失业”的传说。如今国家正在破除各种就业歧视,“侵犯公民就业合法权益”的歧视性条款,传导到“研究生毕业生招聘端”,不仅扰乱了国家教育秩序,同时背离了“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初心。

所谓“大龄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诸如“年龄门槛”等障碍,这也提醒高校在培养人才、维护研究生正常权益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发文,决定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就业专项行动。高校书记校长在深入企业为毕业生就业探路时,不妨为破除企业招聘偏见多做开拓性工作。近年来,个别导师和研究生的紧张关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有少数导师为了让研究生多为自己做项目,即便研究生可以合格毕业也“不放行”,希望这样的导师,多为研究生就业和前途着想,不要人为设槛,帮助研究生顺利、正常毕业。

研究生教育,是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很多人就业后选择全职读研究生,是在为未来“充电”赋能,对自己和国家社会都是好事。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对“大龄研究生”人为设槛,未必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客观上还容易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延迟退休的逐步推行,所谓的“大龄研究生”已经成为“黄金人力资源”,他们经验更丰富、责任感更强,在单位、企业发展中很可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高校也要改善研究生培养方式,多为“大龄研究生”就业提供助力,让更多毕业生“人尽其用”“发光发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