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高水平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是商务部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探索建设国际合作园区也将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引资引技引智的平台载体优势和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各国际合作园积极与境外政府机构、投资促进机构、国际商协会、产学研单位、国际投资中介等搭建起友好桥梁,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因地制宜,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合作园以国际产能对接为主要任务,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更成为了众多外资企业走进中国市场的首选地。

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调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13个省建设了89家国际合作园,其中2021年新增19家,分别分布在山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89家国际合作园中,与欧洲国家开展合作的约占56%,与亚洲国家开展合作的约占37%。其中,以德国为主要合作国别的最多18家,其次是韩国11家,日本为10家。园区的主导产业定位以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医药健康领域居多,占比分别达到34%、25%和24%,金融、文化、教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则是部分园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国际合作园区的建设与时俱进,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规模,各地以创建国际合作园作为重要抓手,同时围绕RCEP、“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趋势,积极探索创建国际合作新载体新模式。一批开放程度高、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服务效率高的园区脱颖而出。

自2015年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园创建工作以来,浙江省经过6年多的建设,其国际合作园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20年,全省17个国际产业合作园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约9%。去年,浙江又对国际合作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容”,集中在发展基础良好地区以及山区26县增加了9个国际合作园。

为更好地发展国际合作园区,共有9个省市出台了“国际合作园认定与管理办法”“国际合作园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性文件,给予国际合作园资金支持等。比如,山东在《山东省国际合作园区认定补助奖励办法》中明确提出对省级认定的国际合作园给予补助或奖励。去年,山西发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省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认定了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RCEP国际合作产业园。河南省紧随步伐,抓住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机遇,借助地处中原的交通区位优势,印发了《河南省国际合作园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首批国际合作园申报工作。

产业是牵动国际合作园发展的“牛鼻子”,各园区注重高端产业引领,多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方向,一大批高质量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在项目质量方面,各园区不仅突出对主要合作国家项目的招引,而且关注引进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光机电智造小镇”是浙江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国为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而重点打造的高新技术特色小镇,集聚了一大批日资领军企业代表,吸引了多家优质日资产业链企业,小镇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效益,同时深入挖掘具备潜力的日系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加速产业优化。

在利用外资工作呈现新形势新挑战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园也积极谋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建立多层次合作交流机制,深化与合作国别的人才合作、技术合作、经贸合作。

引入境外先进技术、人才培养及专业学院,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就是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的中国·北欧创新合作示范园、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浙江省的中德(长兴)产业合作园、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以及安徽省的中德(合肥)国际合作智慧产业园等都与合作国别开展了涵盖幼教、学校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多层次人才培育项目。其中,中德(合肥)国际合作智慧产业园密切对接德产业以及科教合作机构,设立了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总部和生产基地、合力采埃孚智能化高端工业车辆传动系统研发制造出口基地等项目,举办多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引进德籍教授、博士、工程师约80人。

虽然因疫情无法组织去境外考察,国际人才交流互动机制受到制约,但各园区灵活运用线上交流机制并雇佣境外人才,加快海外创新孵化载体建设。浙江省的中美(湖州)产业合作园与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分别在美国、荷兰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器和企业海外研发中心等双向技术转移平台,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高新技术、科创成果跨国转化推进国际创新交流协作。安徽省的中西(新芜)国际合作汽车零件产业园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企业发展局驻北京、上海办事处建立合作关系,促成了西班牙多个企业成功落户。

为实现“双碳”目标,各园区也在积极贡献力量,从节能减排、综合能源利用、生态修复、建设绿化、发展低碳产业等方面提升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打造良性发展模式。同时,通过建设“低碳园”“低碳生活区”等试点工程,探索园区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例如,江苏省太仓高新区着力打造中德“双碳”行动示范区,对标双碳目标,扩大与德国在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再生能源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出台鼓励“降碳”创新举措,探索中欧(中德)跨国碳交易市场,提前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记者晏澜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