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一场以《创新治理模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现场教学活动,在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举行,来自安徽省委党校2021级公共管理专业亳州教学点的研究生们,在姜玲玲教授和李祥祥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交流等方式,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有了较为直观和深入得了解。

十八里镇地处皖豫交界处,东邻亳州新城,西接河南鹿邑,北依涡河水道,南与十河相接,是个城郊型、边缘型大镇。该镇是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安徽省发展改革试点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乡镇,现有企业50多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8家,GMP认证企业16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5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

教学活动中,学员们首先来到谯城区西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合作社负责人褚文龙和胡静静夫妻的介绍下,对合作社近年来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近年来,西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300亩土地发展草莓、葡萄、猕猴桃、车厘子等多种水果种植,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年均销售收入达360多万,并配套提供休闲、观光、娱乐等服务项目,已经发展为集展示示范、龙头带动、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循环示范农业示范园区。

随后,学员们又来到亳州市植物科普园。

该园创建于2017年,占地约225亩,是一个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科普知识传播和植物资源利用于一体的植物园,园内收集栽培了各类植物5000多种,其中包含中药材植物800多种,目前已建温室34栋,于2020年12月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据植物园负责人李辉介绍,该园立足中药材植物和公益科普宣传推广服务特色产业,推广中药材植物生产管理技术,打造中药材植物科普示范基地。同时,作为一个集科研、科普、旅游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园在让人们了解植物,感知生命的同时,推进科普宣教活动,扩大科普受众人群,把关爱自然的理念推向更远处,让科普宣教的种子撒的更远、播的更广。

位于十八里镇小怀村柴洼自然村,坐落在广连沟北岸,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项目核心区内。村庄占地240亩,有186户、近700位居民。2017年底,柴洼村被亳州市及谯城区列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重点实施整村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房屋外立面改造、景观绿化提升等工程。目前,已完成村庄3400米道路硬化及雨污水管网建设,修建3座公厕,一座污水处理站,一个停车场,7处小广场,外立面改造全部完成,整村绿化面积超过2万平方。一系列的治理举措,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方便了群众生活,还打造了乡村旅游“样板”,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

通过实地考察,老师和学员们对十八里镇依托中华药都品牌,依靠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中药产业集群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整合已有资源要素,灵活采用多样化政府治理工具,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工业经济和特色经济,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活力,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积极促进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学员们认为,该镇在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创新工作思路,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持续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托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包保网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稳步推进乡村振兴阔步向前。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使学员直观感受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创新治理模式、选取有效治理工具以及拓展政府间合作路径,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姜玲玲教授说。

记者 蒋海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