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
近年来,咸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机制牵动、区域联动、平台带动、引育驱动、项目推动”,借势发力、多轮驱动、筑基垒台、蓄势赋能、激活人才的“一池春水”,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才红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借势发力——让产才融合发展提能增效
2月18日,咸宁市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武汉咸宁同城化发展签订了9大合作项目。
现场,横沟科学城、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转移转化咸宁基地等9个项目完成签约,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搭建科技同兴、产业同链的平台。
研发在光谷,孵化在咸宁。这个使命将由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转移转化咸宁基地来承担。反之,光谷的研发成果,也在咸宁得到有效落地。
生产汽车传感器的盛势魔方,就在去年将生产基地从武汉搬到了咸宁,而72名研发人员组成的研发中心仍放在光谷,今年,他们还将在光谷再招聘50名研发人员。
咸宁市大力探索“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模式,先后引导咸宁市平安电工、海威材料等骨干企业在武汉设立企业人才飞地。
咸宁市委人才办积极对接省级“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广泛组织开展重点产业人才项目需求摸底,上报各项人才项目需求100余项,匹配各类省级院士专家和教授70余名,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0余个,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合作20余项。
咸宁职院副教授兰希园与湖北华宁防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工业烟气脱硫环保设备技术”项目,新申报专利12项,为企业新增利润1000多万元。
组织开展揭榜挂帅、科技项目集中签约、高校科技成果发布、科普巡展、校企对接会等一系列科技活动,进一步链接省内高校智力资源。
去年“揭榜挂帅”吸引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2所重点高校院所参与,成功促成南玻光电玻璃、浩华生物、华宁防腐等重点龙头企业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达成项目研发合作。
抢抓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有力契机,咸宁市重点打造以咸宁高新区为示范的“一核、两轴、两带”创新空间布局,推动与武汉城市圈内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借势武汉,大力推进“武汉南”大学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先后获批“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区域创新科技项目立项11项,获得省科技资金支持1100万元。
多轮驱动——让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
走进“梦香城·咸宁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行政服务区”、“金融服务区”、“中介服务区”及“体验服务区”四大功能服务区一应俱全,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精准化“全链条”服务。
2017年,咸宁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将17家职能部门28项人才政策纳入人才超市服务范畴,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在市级引领示范带动下,各县(市、区)跟进推动“四个一”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创业示范街区7个、梦想小镇20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9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人才创新创业超市7家。
值得一提的是,嘉鱼县官桥新材料特色小镇获批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赤壁湖北康华智慧物流电商星创天地获评国家级星创天地,赤壁、通山两地人才超市获评全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超市。
作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人才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安居工程。2017年以来, 咸宁市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 ,从市区太乙大道肖桥小区公租房房源中申请1栋共198套作为人才公寓,让人才拎包入住。
建好科教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实施“招院引校”,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武汉理工大学咸宁研究院暨数字内容审核基地,先后引进湖北健康职业学院、首义学院等高校落户扎根,咸宁市各类高校增加至5所。
积极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科研平台建设提档升级,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基地1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9家。
聚焦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交流合作的刚性需求,构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咸宁市建强创新平台。重点围绕咸宁市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及高端人才的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市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研发和运营团队70余个,聚集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余人。
筑基垒台——让人才队伍结构日趋优化
去年底,咸宁市驻海南人才工作联络站在海南省咸宁商会驻地正式挂牌成立。
在海南建立国内第7家人才工作联络站,是咸宁市布局引才网络、延伸引才触角重要举措,对扩大咸宁市引才“磁吸半径”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建立7家人才工作联络站,内外联动,引才辐射面不断扩大,成功引进院士专家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60余人,先后引荐22个高层次人才来咸洽谈,已落户项目4个。
刚柔并济引才聚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总体思路,采取聘用、兼职、技术指导等形式,吸引3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候鸟专家”“飞行博士”与200多家企业建立柔性合作关系。一大批只带“行李”和“头脑”的各类人才来到咸宁发挥聪明才智。
日前,在通城县麦市镇冷塅村卫生室,27岁的大学生村医吴文品耐心地给前来就诊的村民做检查。2018年,响应咸宁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的号召,吴文品在职攻读了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并接受了为期两年半的学习。
通过连续四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共招录学员631人,为提升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培养了专业力量。
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针对本土人才特点,完善人才培养链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实施“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系列人才培育工程,全市各领域专业型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咸宁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先后有500余名学员成为村“两委”班子成员,180名学员成为中小企业法人,177名学员成为农村电商带头人。2020年,咸宁市“一村多”人才培养经验向全国推介推广。
连续三年开展“党政干部储备人才计划”,面向“双一流”高校引进高素质人才67人。注重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连续十年开展“招硕引博”工作,先后为50余家市直企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博士紧缺专业人才493人,有力地充实了各单位专业力量,且大多数人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
持续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0余所重点高校人才交流合作,引进50余名优秀专业型人才来咸宁市挂职服务,200余名博士、硕士来咸集中开展社会实践,为咸宁发展献智献力。
蓄势赋能——让智力资源成果加快汇聚
2018年,国家重点联系专家、清华大学副教授伍晖获评“南鄂英才”A 类人才,咸宁市为其提供了5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以及独栋3000平米的场地,并且免租3年。彼时的伍晖已率领团队研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纳米纤维材料,正在全国寻找成果转化基地,“南鄂英才”系列政策,坚定了伍晖让项目落地咸宁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伍晖的咸宁优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日益壮大,不仅开拓了咸宁市在新材料领域的新业态,而且其有关技术和产品有效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栽下梧桐树,引得“孔雀”来。2018年以来,咸宁市围绕主要产业,实施“南鄂英才计划”,已引进近70名“高精尖缺”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为不断拓宽八方之才进入咸宁的通道,除“南鄂英才计划”外,咸宁市还出台了“咸宁市创新创业先锋行动计划”“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企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基本形成面向不同层次人才,涵盖创新创业、融资研发、评价激励、生活保障、配套服务等差异化支持举措的人才政策体系。
同时,咸宁市连续5年举办“南鄂杯”高创赛、院士专家咸宁行等引才品牌活动,共吸引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携项目报名和对接;通过向人才智力密集城市开设首批“引才专列”,先后引进200余名高学历专业紧缺人才和一大批大学生来咸实习实训、就业创业。
注重为企业和专家搭建项目、技术共建共享的桥梁,连续四年举办“院士专家咸宁行”系列活动,逐步实现由专家单向调研提供技术咨询向项目成果推介双向互动的转型升级。
活动开展四年以来,13名院士和150余名专家,深入咸宁市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企业技术咨询和科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339个,签订合作协议56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为咸宁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借合力促发展,咸宁市统筹组织实施“招才引智”系列行动,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招才引才积极性,指导其依据职能职责先后开展“一瓶水产业发展论坛”、“咸宁·青桐汇”计划、“咸商咸才回归”等产学研合作座谈会、项目洽谈会,对接重大科技创业项目50多个,对接人才300余名。
海纳百川,骏马奔腾。咸宁,正成为汇聚人才的强大磁场、优秀人才向往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