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2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其中海口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家,占全省55.7%;而在这88家企业中,海口市生物医药企业占了相当比例。
生根、发芽;涅槃、蜕变。经过多年发展,海口市生物医药产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了以高新区药谷工业园、美安“新药谷”为核心承载的产业集群,蕴蓄着“聚链成势”的澎湃动能。
今年7月12日,2021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系列榜单正式发布。百强榜上有25家企业均已“筑巢”海口,其中有7家企业将总部设在海口、18家企业在海口设立子公司。现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54家、上市企业9家;获欧盟和美国FDA认证6家,占全国8%。2021年,海口医药产业规模以上总产值235亿元,占全省比重95%以上。
(资料图)
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的海孵(海南自贸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理化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质PH检测。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厚植沃土孕育“产业雨林”
海口生物医药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更有发展前景。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将现代生物医药作为自贸港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打造海口新药谷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海口市深刻认识生物医药产业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发挥政策优势,强化科技支撑,用好重大新药创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平台,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年产值仅有82.9万元;到了2021年,我们全年产值突破33亿元。”作为海口医药“领军企业”,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宝泉对企业发展成果感到自豪——脂质体纳米粒等高端生产车间已经投产,年产能100亿片的智能加工制造中心预计年底完工。科研用房面积达到3550平方米,成功开发出34个新产品,拥有86项发明专利和百余个国际上市许可。
在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的车间里,AGV无人运载小车在进行物料运输。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进入齐鲁制药耗资1.5亿元建成的脂质体纳米粒车间,生产线上洗瓶、烘干、灌装、升华等全流程自动化程度之高,令人印象深刻。工作人员介绍,该车间主要生产以人体白蛋白作为载体的抗癌药物——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制剂,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该药上市以来累计销售额达11.9亿元。
“海口将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沃土。”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韩菲信心十足。从发展初期仅有3人的创业团队,到如今拥有50多人的研发团队,在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和园区营商环境的支撑下,公司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立起完整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实验研究平台。公司“金属股骨颈固定钉”等产品的问世,填补了我国骨科运动医学领域国产医疗器械的空白。
精心呵护孕育“产业雨林”。
“海南自贸港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将依靠国内外的资源和影响力,吸引高端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聚海口。”湖南海凭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广征说道,截至目前,海凭国际·海口高新区医疗器械园已经吸引了40多家企业准备落户,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年缴利税6亿元。
目前,海口市委、市政府正全力打造“海口药谷”,全面整合现有的医药产业资源,以生物医药、保健品生产制造为主导,力争成为海南医药产业集群高地。截至2021年,海口共有医药企业96家、医疗器械类企业56家、医药文号3047个。
精准服务淬炼“发展成色”
为避免“苗而不秀”,切实壮大医药产业,海口倾尽智慧和汗水。
21天,是海孵(海南自贸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自申请到获批所用的时间。公司负责人介绍,入驻美安科技新城后,相较于通常两三年的注册时长,化繁为简的审批制度降低了时间成本,产品得以“轻装上阵”。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帮助企业引进国外的创新药品器械,并运用真实世界数据政策在国内注册上市后,再利用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政策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落地生产。”海口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马跃介绍,双方政策联动、功能互补的创新模式,有助于“撬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发展,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流水线上核查药品包装。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既解燃眉之急,更有高瞻远瞩。
引进新产品奖励50万元、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资助60万元、种子企业研发补贴1000万元……今年4月,海口推出了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共100条内容,包含自贸港政策、药械审评审批政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奖励政策、金融税收支持政策、综合保障政策等5部分;出台极具竞争力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对企业风险投资、保险合作、规模化发展、B证企业引进等给予奖励。同时,支持企业与博鳌乐城先行区联动发展,加快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我们从瑞士引进的聚酯胶原人工骨是用作骨修复的新型医疗器械,借助博鳌乐城先行区‘先行先试’的特许医疗政策,患者能得到先进治疗,临床数据也对后续分析大有裨益。”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胜如是说。
“筑巢”与“引凤”齐头并进,更能产生“虹吸效应”。
今年7月,海口发布以“生物医药”为重点之一的“椰城优才计划”,全周期人才激励、建设科研创新平台等35条举措为产业发展带来“及时雨”。
“最令我们欣喜和惊叹的是,水针、冻干粉针生产车间在园区协助下,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8项精简到2项,仅用不到100天就实现了车间投产。”杨宝泉说,联合验收和手续上的“边建边补”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公司抢占市场创造了先机条件。
“头雁作用”链起产业生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紧盯“打造海口药谷国家级产业平台”和“培育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两大战略目标(到2025年生产企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医药商业服务业营收超过500亿元),海口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构建“1+5+5”平台建设体系、打造“1个100亿、4个50亿、4个30亿、6个20亿、一批10亿”医药企业发展梯队……一串串数字为海口“链”起产业生态,“聚”起发展动能。
在海南爱科制药有限公司大容量注射剂生产车间,机械手臂搬运药物提高工作效率。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头部企业的引进,成为推动海口医药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我们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以上投入研发,去年研发经费2亿多元。由仿制药向仿创结合的研发转型,在海口药谷掀起剑指价值链创新链上游的攀升热。”杨宝泉介绍,治疗肺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片,最初国外进口5000多元一盒,自齐鲁制药首仿成功后,如今很多厂家仅售200多元一盒,降低了群众医保负担。
天时地利人和齐全,为产业凝聚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年来,海口高新区签约落地晖致、艾昆纬、乐泰、华熙生物、万孚等生物医药企业52家,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产值77亿元、税收9.7亿元。
今年,海口高新区计划承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现已在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等储备了20余家企业。
适逢第二届消博会召开在即、RCEP成员国项目不断落地的重要机遇期,海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全球产业变革浪潮形成历史性交汇,吸引着更多心怀抱负的企业“奔赴山海,追逐星辰”。
截至2021年
海口共有医药企业96家、医疗器械类企业56家、医药文号3047个。
截至目前
全市共有医药相关专业研究机构107个,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29个。
2021年
海口医药产业规模以上总产值235亿元,占全省比重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