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汽车在实现出口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压力,疫情蔓延、原材料涨价、国际运输不畅和新型国际贸易壁垒逐渐形成等因素都给汽车出口带来了挑战。
疫情持续蔓延、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能源供应紧张等问题影响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通畅,全球汽车市场恢复仍需时日。7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在G20会议上指出,全球经济显著趋于暗淡,潜在的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AFS)最新数据(截至7月10日),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累计减产约264.9万辆,预计全年全球减产将达355万辆。
国际物流不畅,对于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和效益持续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疫情蔓延、集装箱短缺和出口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国际海运高峰压力短期难以缓解,出口物流费用居高不下、“一箱难求”局面仍然存在,船运周期和预订时间难以保证,出口企业面临交付延迟的违约压力。“长期来看,国内汽车专用滚装船等远洋运输能力建设滞后,国际物流运输通道不顺畅,将制约汽车出口规模和效益的持续提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艳表示。
不仅海运出口存压力,中国汽车在陆运出口方面也面临着难题。刘艳认为,在地区冲突形势下,涉及中东欧线路的中欧班列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目前,线路调整、时效降低、成本波动和结算困难等已成为部分发货方、货代方和承运方面临的主要问题。中长期看,地缘冲突的不确定性将对中欧班列正常运行带来持续影响。
新型国际贸易壁垒逐渐形成将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挑战。一方面,区域贸易协定(RTA)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主导力量。“汽车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维持较低关税或零关税,而在FTA之外则维持较高关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表示。另一方面,各国进一步加严国际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同时也在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发展本国制造业。这将阻止中国企业在信息通讯、互联网、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并购投资。此外,全球低碳化达成共识,以碳为核心的新型国际贸易壁垒正在形成。根据《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自2024年7月起,工业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和供应商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汽车是交通领域减碳的主要抓手,欧盟正在设立‘碳足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规定,将通过‘碳’规则保护其本土汽车产业发展。这为发达经济体将碳排放领先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切实可行且占据国际舆论制高点的转化途径。”吴松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