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新冠疫情冲击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出现调整,就业压力加大。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逐步回落,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从短期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叠加疫情冲击,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解决就业不足问题依然是当务之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增1100万就业岗位,将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随着我国经济的修复,预计今年顺利完成该目标问题不大。但当前在我国就业市场面临存量挑战、需求收缩及供需结构性错位的背景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尤其要精准施策,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平衡:

第一,不仅要注意新就业机会供给,也要注意巩固现存就业岗位。近两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困境,部分企业濒临倒闭,对我国保持就业市场平稳带来较大压力。在此背景下,稳就业既要重视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同时也要固定已经就业的劳动岗位,努力做到固存量、扩增量。

第二,不仅要重视劳动力需求的收缩,也要重视劳动力结构性供给不足。要加大“六稳”“六保”的政策实施力度,做到精准施策,助企纾困,适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稳就业的能力,帮助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恢复活力,扩大投资生产,从根源上缓解企业用工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劳动力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可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劳动者的综合技能。此外,东南沿海等部分地区用工难的问题应予以高度关注。

第三,不仅要鼓励雇主扩大就业,也要合理引导劳动者薪资预期。尽管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是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困境,在此背景下,引导劳动者形成合理的薪资预期十分重要。合理预期的形成需要落实到政策层面展开讨论,而不能仅仅从宣传手段上来对其进行引导。如何在加大公共投入和建立求职者合理预期中找到平衡点,是未来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第四,不仅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稳就业、保就业。保持市场主体平稳健康发展是实现经济稳增长的核心和关键一环。在保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就涉及雇主和劳动者的关系问题,如何在市场主体经营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实现雇主与劳动者权益的平衡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毛振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