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学生们要学会煮饭炖汤、种菜养禽。扬州的家长和孩子如何看待这件事?扬州的学校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践?记者昨进行采访。
家长们怎么看?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我们小时候都有劳动课,现在的孩子要加强劳动锻炼。”采访中,“60后”李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李先生从小在乡镇长大,在各种劳动中得到锻炼,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实践活动太少,缺乏劳动教育。
“80后”家长同样很认同增加劳动课程。“小时候每学期开学前,全校同学都要到学校操场上清理杂草,腰酸背痛的感觉印象深刻。”市民张女士说。
开展情况如何?
“我挺期待劳动课的,希望自己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生活技能。”育才小学学生刘之尧说。
目前我市中小学校校园劳动课是如何开展的?记者进行了走访。
在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教学楼的四周散布着一个个小农场,里面种着鸡毛菜、青菜、大蒜等。孩子们根据班级划分,每天轮流照看着“一亩三分地”,全校5000多名孩子人人都有机会参加劳动。
“受场地所限,我们没有大片空地,老师和孩子们因地制宜,把废弃的角落改造成菜地。从翻土、栽种、施肥到采摘,学生全程参与。”育才小学西区校校长李吉银告诉记者,校园小农场收获后,同学们还制作了菜饼等美食相互分享。
在梅岭中学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校园池塘里的8只大白鹅是“校宠”。据悉,校园内喂养了二十余只鸡鸭鹅,每天都有学生志愿者喂食。这些动物陪伴学生读书成长,成为他们的青春记忆。“同学们对饲养动物的热情很高,接下来我们也会结合新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劳动课程。”竹西中学校长刘岚告诉记者。
同样,在扬大附中东部分校,今年4月初,近6亩的东坡耕读基地正式开放,44块班级责任田供师生躬耕实践。学校各班学生根据在劳动教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栽种了各类蔬菜瓜果,在校的空闲时间,他们都会到责任田里浇水、除草。“我们设计了劳动评价体系,有评价,也有反馈,更有反思。”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校长邵学云说。
会不会增加负担?
城市学校怎么上农业生产课?劳动教育课会不会增加孩子和家长的负担?不少人有这样的疑虑。
“关于劳动课程,学校一直在实践,家长不必焦虑。”东关小学校长唐开权介绍,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东关小学在3-6年级开设劳动与技术课,每周一节。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体验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情感,并通过“家校协同手册”“智慧学堂网络平台”等进行有效评价督查。
城市学校如何开展农业生产课?据悉,我市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利用校园空白区域进行小菜地建设。由于校园面积有限,江都龙川小学的“引江水韵劳动实践园”就建在学校行政办公楼楼顶上,被师生们称为“空中实践园”。而江都区实验小学对老校区综合楼楼顶也进行改造,开发出300多平方米的空中菜园。据悉,江都区于2019年启动小学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全区48所小学及区特殊教育学校,都建成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30余所学校充分利用场地,开辟小菜园。
9月1日后,每周不少于一次的劳动课,如何确保孩子学到东西?“劳动教育一定是打通时间与空间,采用‘家校共育’‘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仅仅依靠学校里每周一节课的时间,是达不到效果的。”李吉银表示,劳动课更重要的是在家中开展劳动实践,比如洗碗、扫地、做家务等。
“这次公布的劳动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开展劳动课程。”一所城区学校的校长表示,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每位学生饲养兔、羊等常见家畜比较容易实现,而城市学校的学生,可以几个孩子一起养只小兔子,掌握饲养技巧即可。 (记者 刘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