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拉国际首单进口电商业务为标志,位于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迎来了业务发展高潮。连日来,考拉保税仓均保持了日均近千余单商品的发货量,实现了良好开局。

西南首家线上跨境免税电商体验馆大唐正品正式落户位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交子大道东方希望中心;全国首个大型海外消费体验中心项目TFS天府国际保税商业中心投运;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国际的商品展示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初步显现……这些都是成都自贸试验区支持新兴贸易业态发展的成果,也是刚满五周岁的成都自贸试验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碰撞出的激情四射的“火花”。

不仅如此,五岁的成都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成就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减少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协同发展等各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绘制出一幅壮美的天府改革创新图谱。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加力新兴业态

“当天下单,当天就能拿到商品,又快又方便,真的是足不出户买全球。”在考拉国际购买奶粉的张女士惊叹在自贸试验区的购物便利。

“为了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天府新区海关多措并举,引导企业选择无纸化、提前申报等通关模式,深化以企业为单元的海关税款担保改革,保障企业高效便捷通关,令消费者在跨境购物方面有了很好的体验,促进了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发展。”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成都澳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仓库经理郭兵介绍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随着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国家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为此,各地纷纷争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自贸试验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两项政策相互加持,很好地促进城市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在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发展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常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在自贸试验区频繁落地。

据介绍,全国首个大型海外消费体验中心项目TFS天府国际保税商业中心已于近期在天府新区揭开面纱,引进约20余个国家和地区、500余个国际一线大牌,6万余种全品类正品,时尚大牌在此可一揽无余。项目采用跨境电商与保税展示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这也是商业综合体与航旅综合服务业态的首次结合。

刘向东指出,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新高地,必须要有吸引全球消费者的一流开放环境,为此各地纷纷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赋能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都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政策赋能城市升级,在消费场景打造、消费体验升级和商贸娱一体化发展以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有许多新意,以聚焦“国际”孵化新的消费城市品牌,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成都自贸试验区内打造消费新场景的成功在天府之国屡屡复现。

在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加快培育新消费场景,大力建设国际品质生活区的脚步不停。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是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搭建的“一带一路”国家商品展销、体验及文化交流的开放型双向交流平台,现已入驻欧洲、中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区34个特色场馆,集中展示展销母婴保健、轻奢皮具、美食酒品、特色美妆、进口汽车、家具家电、精品首饰等商品。同时,举办新经济“双千”发布会、CTV国际音乐节、国际街舞大赛、波兰产业品牌推介会、德国巴伐利亚州营商环境介绍会等交流活动60余场,吸引20余国驻华使节先后到访,国际商品展示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初步显现。

在成都高新区,保税进口、O2O线下体验销售、B2B出口等多种跨境电商模式正在不断探索实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开展的有声有色。云贸国际、大唐正品等跨境电商企业接连落地,在突破距离、拒绝高价、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将国际大牌便捷地提供给国内消费者,形成了“线上+线下”“境内+境外”“跨境电商线上销售+跨境电商线下展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体验展销中心,打造“一站式线上免税店”,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程。

双流自贸试验区在紧扣服务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方面同样精彩。双流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国际空港和国家级新区等开放载体优势和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七大指定监管场地(口岸)等开放平台优势,不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辐射、集散和资源配置功能,致力打造面向全球、泛欧泛亚的供应链枢纽和航空经济发展新高地,助推成都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

优化营商环境 释放改革红利

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辅相成是成都自贸试验区的一大特色,成都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作用还更多的体现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释放改革发展红利等方面。

正如刘向东所言,目前成都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采取许多有创意的政策举措,特别是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举措不仅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而且还有效地解决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完成新设登记填表仅需要几分钟,提交相关资料后,不到半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这是在成都自贸试验区内的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开办企业所用的时间。四川迈林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办人罗女士用“省时省心”“意想不到”来形容此行的收获。能够实现这一效果得益于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阅读式“无感申报”模式。

据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以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重点从政府供给侧发力,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大幅压减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和费用,实现企业“零费用开办、立等出照”。

同时,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认真梳理企业办事流程和窗口审批流程,按照“一页表单办企业、线下办事线上化”的改革思路,依托“青松办”智慧政务平台智能填表功能,全国首创企业开办阅读式“无感申报”新模式。该项改革变传统的企业填写式审批模式为企业阅读式审批模式,减少填报项60%以上,口头申报登记实现“零填写”,打造出了轻松阅读即可办好事的“无感申报”新体验,赢得了企业的认同。除了首创企业开办阅读式“无感申报”模式,仅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就创新推出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智能辅助设计服务模式、中欧班列“快速通关+进口直提”模式、中欧班列“运费贷”融资模式、中老铁路全程服务模式、中欧e单通跨境区块链2.0服务模式等多项创新模式,聚力服务市场主体,持续打造通关便利、环境优化的自贸试验区。

包括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在内的成都自贸试验区推出的众多新模式也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码。刘向东表示,比如成都市采取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很好地促进了中欧班列跨境运行的资金结转问题,采取的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解决了资金流便捷流转的问题,更多的创新举措赋能消费中心城市,使成都更加国际化、市场化,对国际旅客更具有吸引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国际性的大都市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

据了解,为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改革红利,成都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等3项成果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复制推广,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片区城市中位列第一。2021年“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连续三年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片区城市首位。

据成都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总体方案》赋予成都区域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实施154项,实施率99%,完成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212项。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制度创新成果促进了经济发展红利释放,吸引了产业集聚,企业接踵而来。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挂牌至2022年3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企业18.86万余户,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其中累计新登记外资企业1685户,累计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787.29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为24.4%、43.8%。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成都自贸试验区的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巩固了成都在西南地区的龙头城市定位,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成都已经形成了新一轮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特别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金融业、物流服务等领域集聚发展优势明显。可以说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推动下,成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对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唱好成渝双城记 自贸协同更有力

2021年1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声响起,中欧班列(成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引领下开始从成都和重庆两地同时始发,开启了两地携手合作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造合作共建、高效运营样板的新征程。

自中欧班列(成渝)运行以来,成都自贸试验区积极推动中欧班列等协同开放联动创新,保障中西部地区电子信息、汽车整车、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适铁适欧产业运输需求。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超过4800列,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行业“领头羊”。

中欧班列(成渝)是成渝两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协同发展的缩影。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成渝两地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开放、创新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成渝两地共同签署了“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四川自贸试验区人民法院与重庆自贸试验区人民法院签署《川渝自贸区司法合作共建协议》,畅通跨域立案渠道,实现两地法院跨域立案,并联合发布《诉讼指引》和《典型案例》,促进裁判尺度统一。互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开办综合窗口,协同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准入服务系统,推动营业执照“一体受理、一体办照”。联合推进便捷办税,推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等20项川渝通办涉税事项落地生根。

张建平表示,成渝经济圈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开放发展的新平台和新高地。尤其是自贸试验区赋予两地在开放和改革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以开放促进体制机制的变革,使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能够不断的成长壮大。

携手并肩,成渝两地自贸试验区正在谱写着双城发展的壮丽史诗。

重庆软件园与成都天府软件园正在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引导两地园区头部企业发挥生态引领带动作用,共筑数字贸易生态圈,联合打造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新标杆。双流自贸试验区先后与重庆渝北空港、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四川宜宾综保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海关一体化通关、航空产业联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等合作。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深化合作,双方设立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双城办),形成协同推进工作机制,逐渐形成多主体参与、深层级对接、高水平联动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此外,成都自贸试验区不断推动温江、龙泉驿创建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不断加强市州协同联动协同发展。打造全省首家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基地,联合成都海关开展进口特殊物品关地协同监管新模式,探索汽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公路口岸“驼背运输”多式联运等创新改革,推动自贸红利延伸覆盖。与泸州实现西部首单“无水港+启运港退税”,与川内市州协同联动共建全川“亚蓉欧”产业基地,带动德阳机械设备、眉山化工品、安岳柠檬、隆昌跨境电商等四川优质产品、产业和技术开拓欧洲市场。

锚定目标绘蓝图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全市产业体系和开放平台建设,推动自贸试验区高标准改革、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成都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自贸试验区将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加快自贸深化改革。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对标CPTPP等国际最高标准,成都自贸试验区积极抢抓RCEP机遇,主动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级版试点,聚焦区域数字贸易、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区域主导产业,深化开展一批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力争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和全省复制推广。

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发面,张建平建议,下一步成都自贸试验区和重庆自贸试验区要在先行先试方面相互连接,携手走向管理体制的标准化和一体化道路。同时,加快在贸易投资、金融开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让成渝经济圈不断成长壮大,以此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开放发展。

成都自贸试验区将全面提升开放能级,加快构建开放高地。以自贸开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各类国家级和开放平台政策叠加效能,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园区联动发展,多维度提升国际供应链配置能力,大力引进国际贸易龙头企业,集聚全球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高端生产要素,全面带动提升成都市开放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将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成都自贸试验区将持续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聚力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能级,深度参与川渝自贸协同示范区建设,以更高的热情、更主动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