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重庆市举行。重庆市商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巡府在发布会上表示,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五年来,深入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总体方案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国家部署的复制推广经验案例和深化改革创新措施落实率超过90%,较好地发挥了“试验田”改革发展排头兵、开放发展制高点、创新发展先行者作用,创新引领度、改革集成度、开放显示度、市场活跃度显著增强,推动重庆开放型产业量质齐升。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重庆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66项在全市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年来,通过实施政策项目“双清单”管理,为好项目设计好制度,为好制度匹配好项目,9大板块外向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完善,重庆自贸试验区不断增强吸引高质量外资的“强磁场”。重庆自贸试验区成功引进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等百亿级项目,德国埃马克、万国数据、中欧数字生态城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自贸试验区内外向型产业集聚明显,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市比重20%,吸引了全市超35%的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间,重庆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超6.5万户,企业效益稳步攀升,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近20%,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超35%,高技术制造业营业利润占自贸试验区内规上企业营业利润比重超85%。

差异化探索内陆开放高地新路径

李巡府介绍,立足国家赋予重庆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作用,重庆自贸试验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依托中欧班列(渝新欧)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并实现批量化运用。制定的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标准获批为国家标准,铁路提单背书转让效力得到司法审判实践支持,开创国际贸易史先河。突破国际铁路60年来禁止运邮的禁令,渝新欧在全球率先完成国际运邮返程邮包运输测试,实现了国际铁路运邮双向互通。

陆海新通道是重庆一体化推动自贸试验区与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引领内陆开放的标志性创新名片,加速以重庆为运营中心,构建中国西部面向东盟各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庆推动多式联运创新,签发全国首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多式联运提单,推动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探索建立连通海上与陆上的贸易物流金融新规则。

同时,重庆还积极推广“铁路原箱下海、一箱到底”模式,整体通关时间压缩40%。上线全国首个跨境金融区块链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为物流企业提供融资超过15亿美元。开通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动通道接入重庆8个产业园区,并吸引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共商共建共享。

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庆创新通关便利化模式。与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常态化开行沪渝直达快线,探索江海联运一体化便利通关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水运进口转关“离港确认”试点,提升江运时效40%。

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深入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与四川共同签署共建示范区工作方案,共同创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合作品牌-中欧班列(成渝)号,协同集成了全国首创的关银“一KEY通”、多式联运“一单制”等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

推动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开放平台统筹发展,重庆还启动首批10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收获初期成果。例如,重庆高新区聚集企业用地需求,率先探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新模式;重庆经开区出台全市首个游戏产业专项政策,吸引百余家企业在数字内容产业园注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指出,重庆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特色优势,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形成了诸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举措,在开展压力测试和差异化探索内陆开放新高地方面成效显著。

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新高地

五年来,重庆努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率先成为全国唯一“水陆空”三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推动构建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二级巡视员陶亮介绍,在全国首创中欧班列(成渝)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重庆、四川两地政府与中铁成都局集团共建联席会议,常态化会商和信息共享,推动实现运价、运量、品牌“三统一”,形成“近、中、远”阶梯式发展思路。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成功发车以来,开行超5000列、发运集装箱超40万标箱,发运总量约占全国中欧班列30%,回程班列占比达55%,实现双向运输平衡。

创新口岸物流全链条服务体系,重庆“单一窗口”对接海关、税务、外汇等20多个部门50多个系统,初步实现了申报直通、系统联通、信息互通、业务畅通,摘取了九项“全国第一”,累计业务量突破1亿票。据测算,企业通过使用重庆“单一窗口”,通关环节优化30%以上,通关时间缩短30%以上,企业综合成本下降20%以上。

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106个国家(地区)311个港口,通道网络和国际货物集散能力进一步增强。铁海联运班列开行超2000列、增长59%,货值137亿元、增长70%,货量、货值占通道总货量、总货值比率超过30%,位居“13+1”共建省区市第一。这一年,重庆也率先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国际公路运输系统TIR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直通车牌照的全牌照城市,东盟公路班车开行3347车次、增长17%,货值20亿元、增长45%。

以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引领长江水运挖潜增效,重庆完成“智慧长江物流工程”一期系统开发,提升船舶装载率10%,提升水运物流时效40%,2021年全市水路货运量2.1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2亿吨,占长江上游港口货物吞吐总量90%,持续发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国际航空货运也在2021年取得历史性突破,江北机场国际(地区)航线新增5条、达到106条,货邮吞吐量47万吨,增长13%。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达21万吨、增长40%,高位领跑西部主要枢纽机场。

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引领作用,重庆依托中欧班列成功打造了进口整车全产业链,建成保时捷、奥迪整车保税分拔中心、博世中国零部件分拔中心,测试运行博世亚太分拔中心、舍弗勒汽车零配件分拔中心,重庆中欧班列运输进口整车累计货值突破120亿元。

大力发展物流新业态,重庆还超前布局高铁货运,开行成渝高铁货运测试班列,广泛遴选适宜运输货品。加大与铁科院、中铁快运合作,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高铁货运场站建设、线路运营、货物装载等全流程标准,为全国高铁货运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据悉,看好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这一新优势,全球50强物流企业中有10家在渝设立子公司、30余家在渝开展业务,重庆不断壮大具有国际供应链控制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群。

打造贸易便利化国际竞争新优势

将贸易便利化作为重庆稳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快马加鞭推动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最大程度释放改革创新红利。重庆海关副关长刘浩宇介绍,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重庆累计实施79项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举措,形成8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和10个创新典型案例。其中,2项创新制度被国务院作为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13项创新举措从自贸试验区向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5项创新举措取得海关总署首创性备案,助推重庆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及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重庆跨境贸易便利化,重庆在全国首创“货物贸易‘一保多用’管理模式”,实现企业一份担保在关区不同业务领域、不同业务现场、不同担保事项间的通用,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成本近亿元,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创新实施“集中审核作业模式”,持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2021年12月,重庆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73.85%和96.13%,超额完成国务院关于在2021年年底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一半的目标任务。

聚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重庆海关与成都海关建立“一盘棋”合作机制,推进七大领域合作提升创新协作能力。首创“‘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已服务新入网企业2113家,办理业务6875次,业务办理时间压缩2/3以上,成为全国首例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协同创新成果。此外,重庆海关还获得海关总署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授权,开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跨境电商担保业务”和“零配件便捷进出综保区监管模式”。

助推重庆保税业态高质量发展,重庆海关还在全国首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监管创新,允许区内企业自主备案、自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缴税款,海关简化业务核准手续,货物进出区效率整体提升20%以上,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创新“整车保税仓储‘三个一’监管模式”推动重庆整车保税仓储业务全流程一次检测、一次运输、一体化作业,累计保税仓储整车1.17万辆,货值66.5亿元,助力重庆进口汽车集散地逐步形成。

为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探索新路径,重庆海关还在全国首创“保税+暂时进出境”业务模式,成功推动国际高端消费品在西部地区首次开展保税展示展销,实现进出境货值5.98亿元,内销2684万元。

培育贸易便利化的新优势,重庆还探索开展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电子设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2021年重庆市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实现进出口值5348.2亿元,增长16.5%,其中,笔记本电脑出口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出口值连续3年居全国第1位。通过在西南地区率先试点跨境电商“前店后仓+快速配送”新模式、“中欧班列+海外仓+集货仓”模式、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条码应用试点,跨境电商业态实现量质并举。2021年重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清单业务量位居全国第5位。在“飞机租赁”“航材包修”保税监管新模式下,9架保税租赁飞机落地重庆,航材包修进出区货值达1423.41万美元。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获得新突破

推动建设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重庆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下放41项市级管理权限,企业开办实现“一网、一窗、一次、一日”全流程办结。金融方面,重庆争取到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QDLP等20多项创新试点,知识价值信用融资新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政务服务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全程电子退库系统”,建设全国唯一的区域性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创建市场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被评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加快建设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成立自贸试验区仲裁中心、自贸试验区商事调解中心、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重庆仲裁委互联网仲裁院等专门机构,构建起具有自贸试验区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为多元化解决自贸试验区民商事纠纷提供司法便利。

发布会上,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孙海龙发布了重庆第二批涉自贸试验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孙海龙介绍,积极参与探索构建陆上贸易新规则,重庆法院与相关部门联手出台《关于推进运单融资促进重庆陆上贸易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重庆市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指导意见》,推动重庆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案例成功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审结的全国首例涉及铁路提单纠纷案入选《中国审判》2020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重庆自贸试验区成立全国首家覆盖自贸区全域的人民法院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该院挂牌以来,已受理各类涉自贸试验区民商案件64300多件,“创新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受理的俄罗斯EL公司与重庆KH旅行社委托合同纠纷案入选人民法院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典型案例,成渝地区深化自贸试验区司法协同创新、重庆法院构建涉外商事多元纠纷化解机构两项制度创新入选人民法院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亮点举措。

加强成渝自贸试验区司法协作,重庆高院与四川高院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川渝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交流合作协议》等;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与四川天府新区(自贸区)法院签署《川渝自贸区法院合作共建协议》《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联合发布《川渝自贸区法院投资领域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等,推动了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一体化发展。

创新驱动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去年6月,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挂牌成立,集中管辖重庆市辖区内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目前,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已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400多件。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延伸功能,重庆知识产权法庭还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点科创园区和区域设立7个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巡回审判站,依托“云上共享法庭”强化司法便民,为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2021年,世界银行对重庆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等5项指标的咨询评估显示,相关指标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指标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这一年,重庆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刘向东建议,“未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可以积极围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同时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对接RCEP等国际规则要求,深入推进贸易、投资、资金、人员、运输自由便利与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在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径,走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列。”

李巡府表示,下一步,重庆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对接和创新引领国际规则,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一方面,顺应全球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和国家对外开放新形势,探索实施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等新兴领域规则,力争在国家引领国际经贸新规则方面贡献重庆力量。另一方面,将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围绕金融、国际运输等重点领域开放,构建更高标准的开放政策体系,包括探索重庆和新加坡之间基金、理财、债券、票据等业务合作;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铁海联运、江海联运衔接合作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试点等。

推荐内容